中新網無錫10月13日電 (洪曉紅 孫文荊)“毒奶粉”事件余音繞梁,記者今天從無錫市農林局證實,該市新區長江綠島農貿市場所售太湖銀魚經采樣檢測,初次發現含有大量甲醛成份,再次敲響食品健康警鐘。
太湖銀魚早在明代時,就與松江鱸魚、黃河鯉魚、長江鰣魚并稱中國四大名魚,也是無錫人引以為豪的“太湖三白”之一,素以魚身光潔透白、魚肉細嫩美味、入口即滑聞名。
據無錫市民楊先生近日反映,稱其所購銀魚炒熟后韌性十足,嚼如橡膠,用手竟難以扯斷,外表可清晰撥出一層皮狀物,疑為假銀魚。
無錫市農林局漁政處處長張憲中認為,此“橡膠銀魚”在蘇州等地已經出現,無錫尚屬初次。這種能蛻皮的銀魚,是商販為了防腐保鮮,將銀魚經高濃度甲醛溶液浸泡,加上放置時間過久所致。
張憲中稱,不法商販們在極難保鮮的水產品或水發食品中添加甲醛已成潛-規-則,是“常態”。經甲醛浸泡后的銀魚,可保持數日不腐,色澤異常潔白透亮,很具“賣相”,韌性也大大增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九條規定,禁止生產和經營含有甲醛的食品。
相關專家介紹,甲醛為無色、刺激性氣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稱“福爾馬林”,具有防腐、保鮮作用。經甲醛浸泡的水產品顏色過白、手感較韌、口感較硬,如甲醛量加入過大,細嚼時有刺激感。長期食用含有甲醛的食品,對人體健康危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