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界——從《破曉——重慶解放密檔》賞評倪選林播音藝術
2022-12-09 22:06:53 來源:重慶文藝網
2021年,倪選林在建黨百年活動上朗誦
2021年,倪選林在建黨百年活動上朗誦

引 言

11月中旬,重慶市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名單公示出來了,紀錄片《破曉——重慶解放密檔》(后文簡稱《破曉》)位列其間。我第一時間把喜訊告訴了本片的解說者,播音藝術家倪選林老哥。哪知,老哥只哈哈一笑,接了句“同喜同賀”,就岔開話題,與我討論起了播音主持學會如何以文藝助力防疫工作。本想與他一起總結一下《破曉》中播音風格和角色扮演成功實踐的經驗,他卻猛地拋來一個當下時事,讓我頗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磥?,不管是專業水平還是思想覺悟,我都得向這位退休老哥子學習??!怎么學呢?我想,還是先從《破曉》的播音藝術學起吧。于是乎,有了這篇小文。

(趙興明)

三重界——從《破曉——重慶解放密檔》賞評倪選林播音藝術

文/趙興明

倪選林是誰?我想在賞評他的播音藝術之前,有必要向讀者作一個簡要介紹。倪選林,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播音主持專業委員會委員、播音指導(正高級),一個從事播音主持工作40余年而又特別愛死磕的播音員。都說陜西人特別擰,倪老哥就是陜西宜川人,雖然從部隊轉業后就一直安家在重慶銅梁,卻依舊本色不改。說到他的“擰”和“死磕”,我都恨得牙齦出血。上次合作一個紀錄片,各級都審過了,重慶衛視和央視都已經入庫待播了,節目后期組也已經收拾書包準備放個小長假了。這時候,他站出來說,這個還不行??!有幾段解說我覺得自己沒錄好,得重來!那個片子我是總撰稿,劉衛國是總導演。我們都覺得解說沒問題啊,挺到位的!勸了半天,沒用,他自己找到錄音師重配了一版。我們四處賠罪說情,把重慶衛視的片子從庫里提出來替換了,央視的實在求告無門,換不了。這下,故事長了,這老哥每次喝完小酒就會趁著酒興給我和衛國兄打個問候電話,一打半小時,一頓劈頭蓋臉地痛罵。就這擰脾氣,解說配音的新聞專題、紀錄片作品數十次獲得國際國內獎項,代表作品《見證三峽》《千秋紅巖》《海嘯劫波下的孩子們》《破曉》《殊勝大足》等等都是業界響當當的大片。讓我們這些個當小弟的,不服不行。

上世紀末,我到銅梁廣播電視臺參加工作時,倪老哥還是三十來歲的帥氣“歐巴”。每天晚上八點,不知多少女觀眾準時守在電視機旁看他主持的《銅梁新聞》節目,那時候絕對是家喻戶曉的“男神”級人物。嫂子銀姐,是典型的重慶妹子,性格火爆。記憶中,因為家里連續收到匿名人士送來的鮮花,嫂子一怒之下“打”到電視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除了風度翩翩、風流倜儻之外,我對倪老哥的印象就是他對播音藝術的執著追求。他每天早上都會在走廊上讀報開嗓,每年都會有佳作獲獎??梢哉f,是當時他一枝獨秀的播音主持藝術,引領了整個銅梁廣播電視臺的文藝創作。雖然我一直從事剪輯和編導工作,卻也不得不承認,倪老哥是我職業生涯的重要引路人之一。這次,紀錄片《破曉》的獲獎,讓我頗有些意外。這本是一部小成本文獻紀錄片,篇幅也不長,只有上下兩集,各50分鐘。自我審視,在片子的攝錄編方面,除了比較認真一點之外,并沒有更多的突破,唯有倪老哥的解說配音當得起“精彩”二字。

幾十年來,我和倪老哥有過無數次的作品合作。在我看來,他的播音藝術除了聲音本身的質感之外,主要特點體現為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入景以動聽;二重境界是,擬性以傳神;三重境界是,動情以銘心。這三重境界在紀錄片《破曉》的解說配音中表現得尤為出色。

入景以動聽

《破曉》上集的第一句解說:“這是珍藏在中央檔案館的電文手稿,在電文的等級一欄上,標有4個英文字母‘A’。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以字母‘A’代表電文的機密程度。4個‘A’是最高等級,意思是特急絕密電?!苯庹f者精微運用各種播音講述技巧,以詞句節奏設置懸疑,以神秘口吻循循善誘,開口一句話就為聽眾營造出了一間擺放絕密檔案的密室。用聲音營造空間場景的能力,讓人贊嘆。

以我粗淺的認識來看,播音作品之美有四個層次,一是聲音形質之美,二是聲音講述之美,三是聲音傳情之美,四是聲音精神之美。第一個層次,聲音形質之美。這個主要指音色、音準、音調這些聲音的外在表征和質感。而第二個層次聲音講述之美,則需要通過語速節奏、語調高低、語氣輕重的變化,厘清語言邏輯、營造內容場景,在娓娓道來中賦予講述以強烈的代入感。聲音有畫面感、有代入感,這在專業播音員中不算罕見,但能夠非常準確地用聲音構建出文稿中的場景,一句話就把聽者引入到講述場景中,卻需要嫻熟而高超的技巧。

用聲音準確營造講述場景,是倪老哥播音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長期在電視臺工作,他的播音作品大多數是新聞、專題、紀錄、紀實形態,基礎文稿都比較客觀、理性和克制,相較于尺度自由、情緒奔放的詩歌、小說、話劇等作品而言,他的二度創作空間更小、難度更大。他必須在語速、語調、語氣變化較小的情況下把相對平淡的內容講得鮮活生動、引人入勝。然而,正是數十年如一日對此類題材的琢磨,讓他對講述的場景營造有了更深刻理解。我在聽倪老哥的解說時,經常會被無形的聲音牽引思緒,自覺把故事內容腦補到眼前,形成一幀幀畫面,好似身臨其境,甚至漸漸淡忘了是有人在講述。

大約六七年前,有一次,我請他的學生配一段解說。解說配好了,發音標準,字正腔圓,邏輯重音和節奏都沒問題,但合上去之后,總感覺與畫面違和,聲音浮在面上,入耳不入心。我只好請倪老哥來指點。他輔導學生的一席話,我至今記憶猶新?!澳阍诮庹f的時候,首先要非常熟悉文稿,講述的時候一定要成稿在胸。這樣,你才能一邊看著文稿,一邊想象出文稿表述的畫面場景,讓自己的身心進入到場景中講述?!蹦呃细缯f:“只有你自己的意識沉浸在場景中講述,才能把別人帶入故事的場景中去;只有你自己講述的時候眼前有畫面,才能讓聽眾的眼前也呈現出畫面?!蔽蚁?,這或許正是倪老哥的講述,總是能夠引人入勝的秘密吧!

擬性以傳神

《破曉》是一部標準的文獻紀錄片,片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引用了很多的回憶錄和檔案材料。為了讓引文與正文有所區別,比較講究的播音員會在引文解說時,適當變化播音風格。但在《破曉》的解說中,倪老哥做了更為大膽的嘗試。他提出,針對每條引文作者使用不同風格進行解說的方案。也就是說,他一個人要模擬片中所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引文人物。這種模擬角色聲音的講述技巧,常用于曲藝評書。但作為一部將在主流媒體播出的歷史文獻紀錄片,這種解說方式是否合適呢,是否有戲說的嫌疑呢?況且,這部片子的解說首先得是規范的普通話,不可能像評書一樣自由發揮,能否實現用一個人的聲音塑造出許多人的效果,尚未可知。在《破曉》之前,倪老哥并未嘗試過這種大量采用模擬角色的解說方式。作為一個經驗還算豐富的紀錄片編導,我也沒看到過成功的先例。然而,一旦我身旁這位優秀的播音員想到一件他認為有意思的事,還是別人沒有干過的事,結果不言而喻。干呢?還是干呢?倪老哥的擰勁一上來,肯定只有干了!

紀錄片《破曉》解說錄制中(左為倪選林,右為本文作者趙興明)
紀錄片《破曉》解說錄制中(左為倪選林,右為本文作者趙興明)

《破曉》片中涉及30余條引文,其中有劉伯承元帥的電文、情報人員的回憶錄、紅巖英烈的黑牢詩篇、國民黨特務的認罪實錄等等,來自近20多位不同身份和立場的人物。我們小心翼翼地對每一個引文人物的聲音進行了畫像,根據人物年齡、籍貫、社會職位、政治立場等因素綜合判斷,確定出每個人的聲音風格。之后,倪老哥開始了這次有趣的聲音角色扮演之旅。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倆整整在錄音間里鼓搗了兩天,終于見到了成果。通過不同風格的配音,各種引文講述從正文敘事里突顯出來,引文人物好似從書籍檔案中現身而出,給予聽者更為真實和鮮活的體驗。同時,因為引文與正文是同一個人的聲音,只是語氣風格不同,這就達到和而不同的極佳效果。讓平淡的文獻講述,因倪老哥的創新嘗試而變得波瀾起伏、風云際會。

我印象最深的是《郭汝瑰回憶錄》中的一段引文:“蔣介石照例把眼光左右一掃,然后說出一大篇鼓勁打氣的話。他苦笑著說:‘各位將領在時局艱危之際,忠心耿耿,精誠謀國,使我十分高興……如果我軍能堅守西南、西北、兩廣,以待國際時局變化,定能反敗為勝?!边@一段引文中就涉及兩個人物。前一句話是回憶錄作者郭汝瑰自己的話,后一句話卻是郭汝瑰引用蔣介石的現場講話。倪老哥在解說時,處理非常出彩。郭汝瑰的聲音是一種非常沉靜的觀察者的語氣,極為符合郭汝瑰作為潛伏在國民黨高層的情報人員這一身份和當時的情景。而蔣介石的語氣,卻是故作鎮靜又稍帶點虛偽誆騙的意味,甚至還故意摻入了一點他家鄉浙江的腔調。僅是兩句引文的聲音呈現,就把當時的情景營造得活靈活現,人物性格拿捏得恰到好處。在為倪老哥錄音的時候,這幾句話一出來,我就在心里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一個新鮮的想法只是動因,這次聲音角色扮演成功的背后,是倪老哥數十年觀察人生萬象,苦練播音技巧的結果。在我從業的二十幾年間,曾經一度風靡方明、趙忠祥、任志宏的播音風格。當時,為讓片子更容易通過領導審片,更容易被觀眾接受,我們也會請倪老哥模仿那些播音界巨擘們的配音風格。不管是方明的“中國之聲”、趙忠祥的“動物世界”還是任志宏的“國寶檔案”,倪老哥一學一個準,惟妙惟肖,讓人真假難辨。說到這里,想起著名紀錄片導演雷衛給我講的一則趣事。大約在2012年夏天,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第六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頒獎活動在重慶舉辦。作為評委和頒獎嘉賓的中央電視臺著名播音藝術家任志宏找到獲獎紀錄片《千秋紅巖》的總導演雷衛,專門向他打聽這個片子是誰配的解說。雷衛告訴他是重慶銅梁電視臺的倪選林。任志宏長噓一口氣說,聽了前幾段,差點以為是自己播的,就沒想起來自己是什么時候播的。真沒想到,西南地區還有這么牛的播音員!

動情以銘心

紀錄片最為重要的特點是客觀、真實,紀錄片的解說往往也是冷靜而克制的。但在《破曉》下集講述獄中紅旗這段時,倪老哥并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另辟蹊徑,在解說中傾注了自己的滿腔情感。

“激動的人們手捧紅旗,撫摸不止,燃燒的激情催生出黑牢里最深情的詩句,《我們也有一面五星紅旗》:這是我們的旗幟!鮮明的旗幟,猩紅的旗幟,我們用血換來的旗幟!把它藏起來呀!等解放大軍來了那天,從敵人的集中營里,我們舉起大紅旗,灑著自由的眼淚,一齊出去!”

紀錄片《破曉》視頻截圖
紀錄片《破曉》視頻截圖

這一段解說講的是,1949年10月,關押在白公館監獄的革命志士得知新中國已經成立,激動之余用紅花被面制作出一面大家想象中的五星紅旗以迎接解放的故事。解說這段文稿時,倪老哥沒有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把旁觀視角完全改為主觀視角,將自己置身于故事中的黑牢里,與紅巖志士們一起手捧紅旗、眼含熱淚地吟誦。他還把朗誦藝術用于表達極致情感的顫音、虛聲、拖腔、泣語等技巧紛紛融入到解說中,一吟三停,數度哽咽。讓觀眾,聞聲落淚,震撼心靈。

多年的紀錄片合作和創作交流,讓我和倪老哥達成了很多默契和共識。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紀錄片應該客觀公正,但不應該冷漠,必須要有立場、要有情感,要有觀點。這個共識就我而言,來源于師長們的教誨,就倪老哥而言,卻是來源于他自己的家國情懷。

倪老哥參加過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一名炮兵瞄準手,榮立過集體二等功和個人三等功。1984年,他從部隊轉業到當時的銅梁縣廣播站(今銅梁區融媒體中心)擔任播音主持。聲音好聽,長得帥,還是戰斗英雄。這條件,自己不想成為“男神”,女觀眾也不會答應啊?;蛟S正是因為珍惜這份榮光,倪老哥守著銅梁電視臺這塊宣傳陣地,一干就是40年。在他看來,今天的和平安寧何其難得,今天的幸福有愛何其難得!于是,他常在幾杯小酒之后,錐心泣血地教育我們幾個后生:“如果我們創作的作品沒有立場、沒有情感、沒有觀點,社會要這樣的作品有什么用?時代要我們這樣的文藝家有什么用?”

1979年,倪選林從對越自衛反擊戰場返回軍營駐地銅梁
1979年,倪選林從對越自衛反擊戰場返回軍營駐地銅梁

文藝作品只有賦予情感才能引得受眾同心共鳴,只有守正立場才能真正與時代同行。其實這也是前文所言,播音作品四美的第三、第四個層次:傳情之美和精神之美。我想,這不但是《破曉》的播音解說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也是《破曉》整部片子的真正價值所在。還記得2019年的秋天,我帶著《破曉》前往國家廣電總局過審時,國家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金德龍、楊文延、吳金華、史紀辛等幾位老爺子的評價:“片子流暢簡練、故事引人入勝,很感人、很受啟發、很有教育意義、很有價值,是一部好的文獻紀錄片?!边@幾位國內頂級審片專家所說的“引人入勝”“感人”“有教育意義”“有價值”,不正是倪老哥在本片解說播音中致力求索的三重境界嗎!

以上解讀,僅為我從《破曉》一片管窺倪老哥播音藝術的只言片語,遠不足以呈現其波瀾壯闊的藝術面貌。但在歷史虛無言論、利益驅使捧壓、惡俗網絡噴子等不良藝評頻仍的當下,謹以此文致敬像倪老哥一樣在文藝領域不斷守正創新、不斷“擰”出新高度的追夢人。

小文寫成之際,欣聞由我擔任總撰稿,倪老哥解說配音的另一部紀錄片作品《人類的記憶 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片之《殊勝大足》,于G20峰會期間,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再次播出(之前在CCTV-1和CCTV-4已經播出一輪),倍受鼓舞之余,祝愿倪老哥播音藝術之路越走越廣闊,越走越高遠,與時代同行,與時代共吟!

倪選林近照(2022年9月)
倪選林近照(2022年9月)

作者簡介

微信圖片_20221209220152

趙興明,1976年生,重慶市銅梁區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紀錄片策劃、編導、制作,Autodesk 3dsmax認證動畫師,第九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優秀編導,銅梁區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主創作品70余部集在國家級媒體播出,60余次獲得全國性獎項,3次獲得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F任重慶市銅梁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副總編,銅梁區文聯兼職副主席。代表作品有系列紀錄片《品鑒》《大后方》《破曉》《遠祖之謎》《見證三峽》《人文地理志——重慶》《中國1978-2008》,長紀錄片《劉雪庵》《洞天》《龍舞晉京日記》《殊勝大足》,央視紀錄片欄目《記住鄉愁》第三第四第五季、《手藝》第四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