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 重慶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評論——評實驗評書劇《李順盜墓》之六
2023-04-19 15:33:01 來源:重慶文藝網

編者按

2023年3月8日,由青年曲藝家袁國虎根據同名傳統評書改編,并自導自演的實驗評書劇《李順盜墓》在山城曲藝場首演。主創者在節目單上寫道:“是評書,恐怕有些離經叛道;是話劇,或許是在故弄玄虛?!边@個作品站在曲藝和戲劇的邊緣上,“小心翼翼”地“大膽嘗試”,展現了重慶青年舞臺藝術者的闖勁兒。無論從藝術立意,舞臺呈現還是觀演交流上,這個作品無疑都充滿著話題性。我們這組評論文章的撰寫者,既有專業評論者、高校師生,也有普通觀眾,以期從各個側面,共同討論這場有趣的藝術探索。

守傳統評書之正,創評書形式之新

——評實驗評書劇《李順盜墓》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呂霖楓

《李順盜墓》由“牡丹獎”得主、重慶市曲藝團一級演員袁國虎編寫、導排,袁國虎、劉寒霜、王啟龍主演。故事根據評書泰斗逯旭初的代表書目《李順盜墓》改編而來,講述了清朝嘉慶年間,無業游民李順在自己人生中的“桂仁”死后,為了解開其死亡謎題開始追尋,思考、探索的故事,最終他找到了他自己的人生價值。演出幽默、搞笑,劇情有趣離奇,加之三位演員有聲有色的表演,引得了觀眾的掌聲和笑聲。該劇把評書和戲劇融合起來,在評書中穿插表演,在表演中融入評書,“跳進跳出”,自由轉換,形式新穎,具有實驗性質。

袁國虎雖為85后,但從藝已有十年多。自幼習川劇,受諸多名家點撥,后又拜師四川評書泰斗徐勍先生,改學評書。十多年里,他兢兢業業,搜集整理了200多段經典劇目。有此積累,袁國虎才敢站在傳統的基礎上嘗試創新。袁國虎說:“現在是科技和流媒體的時代,現代人對故事的需求也變了,我們評書必須拿出新的改變?!薄皟热葚S富了,形式上也要新?!备鶕F代人偏好短、平、快敘事的特點,他將傳統長篇的“章回體”轉換為中短篇的“連載體”,除此之外,還創建了視頻號,把說書日常發布到視頻網站??梢?,袁國虎立足傳統,志在創新。

實驗評書劇《李順盜墓》是袁國虎又一次新的嘗試和探索。該劇既守住了傳統評書之正,也開創了評書形式之新,這也是袁國虎創作的初衷。就評書而言,筆者是個外行;就戲劇而論,也是淺嘗輒止。觀劇之后,有幾點心得體會,權且做個記錄。

一、跨界是趨勢,融合需謹慎

“跨界融合”是當代藝術的熱詞兒,無可厚非這是藝術發展的趨勢。仔細想來,任何藝術從起源到現在無時無刻不在“跨界融合”,藝術本身就是一個包容并蓄的過程。反之,任何藝術門類,之所以成為藝術門類,關鍵在于它和其他門類有本質區別。繪畫、音樂、文學、戲劇等等藝術,他們的本質區別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兩種藝術相融合中,就要十分注意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是什么,能融則融,不能融則不必硬融。

評書和戲劇最重要的區別在于,評書是敘事體,而戲劇是代言體。敘事體由表演者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代言體是由戲中角色的言行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敘事體可以由表演者一人或數人敘述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言行,而代言體,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就需要有多少角色來扮演。

《李順盜墓》把評書和戲劇結合在一起,換言之,即把敘事體和代言體結合在一起,這之間就存在一個轉換問題,也對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評書和戲劇的結合,壓縮了各自的表演空間,要求在更短的時間內把二者的藝術魅力展現出來,同時要求二者之間實現無縫銜接。袁國虎對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藝術要求,也表明他在當前整個大環境下為評書謀出路的內心想法。劇中,袁國虎的評書包袱不斷,地道的重慶言子兒不斷,展現了評書的魅力;劉寒霜、王啟龍的表演惟妙惟肖,跳進跳出,一人分飾多角,但都刻畫得有模有樣??梢哉f,既不失評書風范,也彰顯了戲劇功底。雖然有一些轉換上略有瑕疵,但這樣的創新是值得鼓勵的,值得贊揚的。

二、守正是傳承根本,創新是傳承內核

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主任楊魯平認為,《李順盜墓》雖為實驗評書劇,但評書的說、演、評、博的技巧樣樣沒丟。這就是袁國虎的“守正”,他保留了評書的藝術特征。

四川評書注重“評”,換成重慶話就是“擺談”?!霸u”的一個重要功用就在于對普通百姓的教化。早期,四川評書演出場所主要在茶館、廟會等場所表演,“評”即是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F在,演出場所主要集中在劇場,燈光暗下來,就只能把空間交給演員了。所以,“評”的內容就減少了。而在《李順盜墓》中,袁國虎還是留給“評”更多的空間。開篇他用很大一部分時間來“說”“評”,體現出袁國虎對于四川評書的繼承。劇中一句臺詞:“我們是評書劇,評書才是我們的基礎,評書藝術的特色是跳進跳出,不換衣服,夾敘夾議,刻畫人物”。從這句話中可以窺見,創作者們傳承評書的真切。二是,四川評書注重語言幽默。袁國虎語言生動、幽默,妙語不斷,妙趣橫生,充滿濃濃的重慶氣息。三是,四川評書注重本土的風土人情,故事富有傳奇色彩。袁國虎選擇《李順盜墓》這樣充滿傳奇色彩的傳統劇目進行改編,而不是新編劇目,就足以說明,他志在傳承上進行創新。

三、時尚是調料,價值是剛需

袁國虎在語言上下了工夫,他盡量用一些現代語言或“?!贝┎逶趧≈?。例如“發紅包”“嘉年華”等一些現代詞匯來調侃。時尚化的現代語言終究是作品的調料,作為點綴是有趣味的。但是,它不能代表作品具備了當代價值觀,具備了當代審美。即便,該劇也采用了一些現代視聽元素,如聲音、LED屏幕等豐富舞臺語匯,使該劇更具視聽的現代體驗,而這些現代視聽手段也只能是錦上添花。最為重要的是作品要具備當代價值觀,才能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決定作品的高度,決定作品是否具有現代審美價值,關鍵在于作品的價值觀,換句話說就是作品的主題。

袁國虎也嘗試著從古老的作品中,尋求當代的現實意義。他找到了一個詞匯,那就是“分享”,嘗試用“分享”這樣一個主題詞匯貫穿劇中,試圖給傳統劇目注入新的時代價值。

而在我看來,這一主題還不足以承載這個故事?;蛘叻催^來說,這一故事還不足以完全闡釋“分享”這個主題。筆者揣測,也許由于他考慮到傳承經典劇目,所以沒有大膽地進行改編;抑或是一旦放開手腳進行編創故事,“劇”的成分過大而淹沒了“評書”。所以,導致作品的主題沒有彰顯出來。

我想既然是實驗,既然是創新,不如放開手腳,充實劇情,讓作品主題能夠充分體現,才能讓當代觀眾從劇中找到自我,找到共鳴。

總的來說,袁國虎的創新是值得肯定的。他不是盲目跟風,也不是捕風捉影,他有積淀,肯下工夫,敢于創新,敢于實踐。隱藏在作品之下,是他的擔當和勇氣,以及為評書謀未來的拳拳之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