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看巴蜀 | 武隆“號”外:走向世界的文化IP
2023-05-05 08:00:00 來源:重慶文藝網

核心提示

黨的二十大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寫入報告。

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重慶華龍網集團聯動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重磅推出“文化中國看巴蜀”主題宣傳,走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線市(區、縣),用文化的溫度和細膩的鏡頭,全景式展現川渝兩地的城市品質和內涵,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講好中國文化的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提到重慶的旅游,武隆區是當之無愧的標桿。

《印象武隆》實景演出。
《印象武隆》實景演出。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武隆的文化IP是什么?如果看了《印象武隆》的川江號子,你會在高山之巔找到答案。

烏江纖夫的沉重歲月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采訪胡代林。周慧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采訪胡代林。周慧 攝

今年73歲的胡代林,住在武隆羊角鎮的半山腰,他家對面就是白馬山景區的“飛天之吻”。

提到川江號子,胡代林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羊角鎮有很多人在烏江邊拉纖。由于家中經濟條件差,胡代林只讀了小學四年級。

1966年,胡代林剛好16歲。那一年夏天,他背著稻谷,從半山走到烏江邊,和村里的男人一起拉纖。

那個時候,從羊角到土坎,大約30公里,木船是當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村民們也靠乘坐木船到羊角糧站交公糧。村里面的男勞動力,都要參與拉纖。

胡代林展示當年拉纖穿的草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胡代林展示當年拉纖穿的草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千里烏江通途險,猴子難爬鬼難引?!焙终f,纖夫都很窮,躬著光身子在江邊的亂石堆中艱難行走,稍不注意就會跌入湍急的江水中。拉纖的人是“死了沒有埋”,農村姑娘不會嫁“扯船子”(纖夫)。

1981年,機械船代替了木船,胡代林和村民們不再拉纖。響徹在烏江兩岸的號子聲,從此成為落寞的千古絕唱。

后來,胡代林當上村長,帶領村民改變落后的面貌。閑暇時,他也會吼吼號子、唱唱山歌。

胡代林演示當年拉纖的情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胡代林演示當年拉纖的情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面前,胡代林演示當年拉纖的情景,從他喉嚨里發出的一聲聲“嘿咗”“嘿咗”,仿佛在告訴世人:纖夫們拉的不是船,他們是在拉生活、拉人生、拉希望!

如今,在烏江的懸崖邊,依然可以看到纖繩磨出的深深印痕。在武隆博物館里,觀眾也可以通過視頻,了解當年的纖夫生活。

武隆文化的國際視野

武隆旅游資源豐富,在群山環抱中綠色崛起。

烏江纖夫拉船的情景(資料圖片)。
烏江纖夫拉船的情景(資料圖片)。

武隆人杰地靈,文化底蘊厚重。比如,川江號子、商周遺址、長孫無忌墓(唐)、川黔古鹽道、浩口仡佬族蠟染、土家族木葉吹奏等。這些“家底”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成為當年國內電影票房的冠軍,這部電影曾在武隆天生三橋取景,為武隆旅游插上騰飛的翅膀。

沒有文化的旅游沒有生命力。武隆深知這一點,開始以文化的視野,全域謀劃旅游走向世界。

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夕,武隆文化館舞蹈干部洪英接到一個任務:排練節目參選世博會重慶館演出。她抓住這個難得機會,把節目編排的重點放在川江號子。

烏江上的纖夫,是武隆人戰天斗地、頑強拼搏的時代縮影,也是武隆文化最生動的載體。洪英費盡心力,找到當年在烏江邊拉纖的村民,胡代林也在其中。

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排練,武隆川江號子如期在上海世博會演出,面向世界傳播武隆文化。那一刻,洪英激動萬分,胡代林也是心潮澎湃,他沒有想到“草根文化”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川江號子的世界之行

2011年,武隆旅游人數突飛猛漲,文旅融合的春天到來。

《印象武隆》演繹的民俗文化。
《印象武隆》演繹的民俗文化。

這一年,素有“印象鐵三角”之稱的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將目光鎖定在武隆仙女山,傾力打造全國第七個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印象武隆》。

這是武隆文化傳播的大手筆。

《印象武隆》囊括了武隆巴人遺風、山水遺情、歷史演進的獨特文化資源。其中,川江號子是這臺實景劇的壓軸戲。

“文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p>

《印象武隆》中的川江號子。
《印象武隆》中的川江號子。

2012年4月23日,《印象武隆》正式公演,即驚艷四座。當幽靜的山谷響起雄渾的川江號子時,現場觀眾沸騰了,掌聲雷鳴般響起。

《印象武隆》一炮打響,胡代林感到很欣慰。他作為烏江船工號子第三代傳承人,每年都會到全國各地演出,傳承武隆文化。

以川江號子為核心的《印象武隆》,為武隆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贊譽。

今年以來,武隆區開展了“川江號子世界行”活動,《印象武隆》先后在泰國、越南等國傳播,向世界輸出中國傳統文化,為推動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游“三次創業”、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礎。

群山環繞,江水奔騰。

歲月老去。鐫刻著時代記憶,川江號子作為武隆的文化IP,正在走向世界。

聯合報道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徐云卿

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客戶端記者 何佳欣

(圖片除署名外,由武隆區委宣傳部提供。視頻來源:武隆博物館)

 

相關閱讀

文化中國看巴蜀|平湖萬州:“中國曲藝之鄉”的蝶變之路

文化中國看巴蜀 | 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的時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