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近一年的挖掘整理和教唱傳唱,渝北區首創的“薪火計劃”跟我一起學非遺華鎣高腔傳承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第一階段工作近日圓滿結束。

5月9日,重慶國際東方文化交流協會、渝北區茨竹鎮文化服務中心、渝北區茨竹鎮社區教育學校在渝北區茨竹鎮舉辦了“薪火計劃”——跟我一起學非遺匯報展演活動,來自渝北區教委、渝北區社區教育學院、渝北區各鎮街社區教育學校的負責人,重慶市的音樂家及茨竹鎮部分機關干部、中小學生、社區居民參加,聽取華鎣高腔(山歌)傳承項目執行單位重慶國際東方文化交流協會有關工作情況匯報,觀看了華鎣高腔(山歌)匯報表演。渝北區教委副主任蔣世建、渝北區茨竹鎮宣傳委員蔣承材、重慶華鎣中學校長李忠志、重慶廣播電視大學渝北分校專職副校長白兵對華鎣高腔傳承活動第一階段工作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在場的專家也是贊不絕口?!皼]想到華鎣山的山歌如此好聽,如此有特色,我都被震撼了!”曲作家潘世科如是說。

據悉,“薪火計劃”——跟我一起學非遺是渝北區首創,其中華鎣高腔(山歌)傳承項目由重慶國際東方文化交流協會執行,旨在深入挖掘整理“華鎣高腔”的內容,使其曲調由1個豐富到3至5個,并形成文字記載,使渝北這一文化瑰寶得到有效傳承和弘揚,經過3年努力,創建成全國社區教育項目品牌。實施近一年來,重慶國際東方文化交流協會在茨竹鎮社區教育學校、茨竹鎮文化服務中心、華鎣中學、茨竹小學等單位支持配合下,組織開展了詞曲作家采風活動2次,收集整理了民間華鎣高腔歌詞集1冊,創作了具有華鎣高腔特色歌曲8首,收集整理出華鎣高腔曲調喲喂調、高腔山歌、羅幺姐、小調、高腔禾奈、花禾奈、勞動號子(放牛歌、石工號子、抬工號子、船工號子、翻草號子、趕馬歌、跑堂歌、舀紙號子)、扯草號子、梭兒調、盤歌等。培養歌唱隊伍1支30人,培養教師教唱骨干隊伍1支10人,開展“四進”教唱活動,組織音樂教師和傳承人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開展教唱活動20次,華鎣高腔(山歌)得到有效弘揚與推廣。
文圖/肖玲